日本美食以炸豬扒、牛肉丼、壽喜燒、烤肉等肉類佳餚最為聞名,但「肉」一詞,在關西和關東可會出現不一樣的肉類。在關東若沒有特別說明,大家都會認為肉是代表「豬肉」。然而在關西,人們的認知中卻普遍認為「肉」是指「牛肉」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,對「肉」的定義卻截然不同,背後原來跟日本的歷史發展有關。
從前只吃魚肉 牛肉令日本人破戒
不說不知道,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前,能夠進食的肉類就只有魚肉。當時天皇明令維持了好幾個世紀,嚴禁民眾進食牛、豬、雞肉等肉類,只可以進食魚肉以攝取蛋白質。
後來工業革命時期,日本始與歐美飲食文化接軌,才開始進食牛肉等魚肉以外的肉類,但對於豬肉,日本人仍然採取抗拒態度。
洋食熱潮令豬肉大受歡迎
直至甲午戰爭開始,由於大量牛肉被製成罐頭送往前線作支援,國內牛肉嚴重供應不足,於是日本人便開始接受吃豬肉。
明治年間,東京甚至出現炸豬排與豬肉咖哩等洋食,深受日本人喜愛,加上關東地區並非牛肉的主要產區,因此關東人常吃的肉便變成了豬肉。
地理優勢影響 在關西「牛肉」才是王道
關西作為日本主要的牛肉產區,由於當地牛肉價格便宜、品質比較高,例如神戶牛。即使洋食文化影響力漸大,關西人仍然鍾情牛肉,因此普遍認為肉類還是以牛肉為主。
